兴盛于汉、鼎盛于唐、繁盛于清,扬州曾经三度辉煌,成就了“扬一益二”的美誉。
上世纪90年代,扬州呈现“汽(汽车)、船(造船)、机(柴油机)、箱(集装箱)、器(空调器)、化(化工)、服(服装)、特(其他特色产业)八龙齐舞”的盛况,70多个产品成为全国的“单打冠军”,创造了规模经济发展的“扬州现象”。
扬州当下的一个重大使命和奋斗目标是:2025年工业开票突破万亿大关、“十五五”期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台阶。
江苏城市论坛小编注意到,去年江苏13个设区市中有5个市GDP总量超万亿元,江苏也成为首个拥有5座万亿城市的省份。
苏州是全省唯一GDP超过2万亿元的城市,以24653.37亿元的总值继续领跑全省。其次是南京、无锡、南通、常州,分别实现了17421.40亿元、15456.19亿元、11813.27亿元、10116.36亿元。
上述五座城市也是目前全省实力最强的。
那么,扬州怎么实现万亿目标?
2023年9月,扬州 市委、市政府出台《加快建设制造强市行动方案》, 确立了“613”产业体系发展主线,制定6大主导产业集群“一群一策”实施方案。
“613”产业体系是“323+1”先进制造业集群升级版,彰显了扬州市委、市政府聚焦聚力发展先进制造业,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;“613”产业体系按照“产业集群+产业链”进行调整,与全省产业体系保持一致;“613”产业体系更加聚焦,指导各地进行了新一轮产业布局,以强链补链延链的重要节点为关键,市县协同打造了一批新兴产业链,开辟了我市新的产业增长极。
去年,扬州 市工业开票创历史新高, 首次突破8000亿元 ,达8212亿元。这个成绩的取得,6大主导产业集群发挥了支柱作用,其中新材料产业集群开票近2000亿元,高端装备产业集群近1500亿元,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突破1000亿元,新能源产业集群近1000亿元……
今年以来, 一批制造业重点新项目正在培育和壮大“613”产业体系的新质生产力。市工信局最新数据显示, 1—5月,全市认定新开工制造业重点项目133项,完成年度目标的67%,同比增加27项;新竣工139项,完成年度目标的50%,同比增加42项。
数据还显示, 今年以来全市工业投资增幅处于 逐步回升态势, 从年初到5月在全省位次前进了4位。 其中5月份全市工业投资创年内新高, 环比增长15.7%。 1—5月全市工业投资增幅达20.3%, 高于省均4.5个百分点; 工业技改投资增幅达45.6%, 列全省第二。
此外,为了实现经济总量冲刺8000亿元、“十五五”跻身“万亿俱乐部”,扬州越来越迫切地需要爆发一股更强大的比学赶超力量。
江苏城市论坛此前推文《》提到,今年3月,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、市长潘国强率领该市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合肥、杭州、湖州、苏州、无锡五个城市学习考察,实地学习借鉴兄弟城市高质量发展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。
近两个月来,一场场产业科创盛会频频在扬州举行。扬州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大会、扬州第二届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、全市低空经济发展大会、第二届长三角航空科技产业创新联盟大会、扬州数智制造发展大会、扬州集成电路产业大会、首届中国锻压行业创新发展高端论坛暨中国锻压协会专家峰会……产业盛会频频的背后,是扬州市委市政府坚持创新驱动,强化顶层设计,推动产业体系升级焕新的战略决策。
氢能、低空经济、航空科技、数智制造,产业科创、数字扬州、专精特新、智改数转网联,将一场场盛会的关键词串联,清晰勾勒出扬州聚焦“613”产业体系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清晰路径。
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,“好地方”扬州将交卷。